多年以来,水污染一直是我国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虽然水体具有自净功能,但当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范围,就会令水变成危害人类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元凶。触目惊心的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不得不让人重视饮水安全问题。
在众多的水污染事件中,关于苯污染事件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一则“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让“兰州水贵”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各大超市的瓶装水均被抢空。那么,究竟什么是水体苯系污染?苯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水体苯系污染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近?
什么是苯系污染物?
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被医学界公认。苯系物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可对人体的血液、神经、生殖系统产生较强的危害。苯系物是化工厂的常见溶剂和原料,有机化工、制药厂、炼焦化工等行业所排放的废水中含有较多的苯系物,这些苯系物将直接污染生活用水,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水体一旦被苯污染何时才能干净?
专家认为如果苯排入量较少且水体质量较好,8--10天也许就能自我稀释。但如果污染量较大且原本河道水质较差的话,恐怕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自我排净。
目前,饮用水处理领域中的苯系污染物处理方法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法和膜处理技术等。近年来,膜滤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滤膜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介于150〜2000之间,膜表面分离层通常带有负电荷,可以有效截留水中的痕量挥发性有机物、苯系污染物和消毒副产物及降低色度等,能够充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性。
研究表明:德兰梅尔纳滤膜可以有效去除饮用水中的苯系污染物,且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截留率越高。苯系污染物含量在0.1-2.0mg / L范围时,膜通量几乎没有受影响,截留率会随着苯系污染物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但产水中苯系污染物含量会呈增加的趋势,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膜通量和截留率均降低,影响程度均较小。随着水温的升高,截留率略有下降,影响程度较小,但对膜通量影响较大。纳滤膜对苯系污染物的截留效果随着回收率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浓水流量的增加,膜通量降低,但截留率升高。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膜通量增大,截留率降低,且相对分子质量越小,降低幅度越大。增加回收率能提高产水率,但苯系污染物截留率会降低。降低操作压力能提高截留率,但会造成膜通量降低。增加浓水流量能提高截留率,但进水利用率和膜通量均降低。
当前,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水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苯系物废水因其来源广泛、毒性大、难降解、危害严重而受到广泛关注。黄河等部分河流等地表水体已经受到苯系污染物的严重影响,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浅层地下水中也有苯系污染物的存在,对现有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研发和采用有效的纳滤膜处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